哈喽小伙伴们 ,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个小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接触到《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查理斯·麦基方面的一些说法,有的小伙伴还不是很了解,今天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查理斯·麦基的相关内容。
(相关资料图)
名著导读
书中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笔,描述了发生在中世纪和近代欧洲的一些无比荒谬却又绝对真实的故事,其中也包括证券市场历史中有名的密西西比和南海泡沫事件。这一桩桩令人不敢相信又不得不信的事实,深刻地展示出了人类本性的另一个侧面: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原始冲动,总是会在不经意之间,挣脱理性的缰绳,冲开文明的堤坝,形成群众性的迷狂。在欧美诸国,即使经过了启蒙运动和科技革命数百年的洗礼,那种“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还是时时出现。证券市场中反复发生的股灾,就是再好不过的例子。本书在金融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在世界各地流传了近200年依然畅销不衰。它不单是一本金融投资领域的超级经典,也是一部有关人类愚行的编年史和总记录,除了对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疯狂”、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和1720年法国的“密西西比阴谋”这三次金融投机狂潮的故事作了生动翔实的记述外,还搜集了大量从圣物崇拜、先知预言、炼金术、占卜术、催眠术士、“巫女”迫害、凶宅传言,直到十字军东征这类群众性癫狂从幻想走向幻灭的历史故事。
人类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十部金融作品之一。
——美国《金融时报》
《大癫狂》所讲述的故事大约发生于三百年以前,但是其中的情节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抑或是今天刚刚发生……世事越是变迁,情况看上去越是恒久不变。
——彼得·伯恩斯坦
在那里,投机家们以奇特无比的方式斗智斗勇,在阴暗的角落进行着他们的交易,比如欺行霸市、争吵、挑衅、闲谈、用尽心机地捣乱、冲突、欺骗世人、出卖朋友,甚至上演更多的悲剧。
——约瑟夫·德·拉·维加
理论精读
1.初期的成功——密西西比计划的起源和初期成功
当约翰·劳在宫廷中出现时,他得到的是最衷心的欢迎。他向摄政王提供了两份备忘录,在这两份备忘录中,他指出了困扰法兰西并使之衰落的罪恶之源,认为正是由于通货不足,才导致了法国货币屡屡贬值。他断言,没有纸币作为辅助和支持,单一的金属通货完全不能满足一个商业国家的需要。他还特别引用了大不列颠和荷兰的例子来证明纸币的优越性。他用许多强有力的论据来论证信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恢复法兰西信用的方法。当时的法国是如此之衰落,应当允许他开立一家银行,由这家银行来管理皇家每年的税收,并且在税收和不动产证券的基础上发行票据。他进一步提出这家银行名义上应当直接由国王管理,但是要受到议会指定的专员们的控制。
这两份备忘录尚在考虑阶段之时,约翰·劳就将自己关于货币和贸易的论文翻译成了法文,并且使尽浑身解数,在全国上下竭力宣传自己作为一位金融家的声名,很快他就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人物。
约翰·劳30多年的学习和研究被用来指导其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他的票据全是见票即付的,在发行的时候就可以与等额的金属货币兑换。最后这一招可谓神来之笔,立刻使他的票据身价倍增,价值甚至超过贵金属货币。
很快,国家的贸易也感受到了约翰·劳所带来的好处。日见衰弱的商业开始好转,有些复苏。税款的缴纳也更加有章可循,并且百姓对纳税的抱怨与不满也大大减少了。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已经树立起了信心,相信这个体系不会崩溃,如果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话,只会更加有益。仅仅一年时间,约翰·劳的票据就升值了15%。
2.信用系统失衡——纸币脱离铸币之路
与此同时,约翰·劳开始着手策划那个让他遗臭万年的著名计划,他向摄政王提出建议,成立一家拥有与伟大的密西西比河及其西岸的路易斯安那州进行贸易的独占性特许权的公司。人们猜想,那个遥远的国度盛产贵重金属,富庶至极;而这家拥有排他性特权的公司,凭借其独有的商业机遇所带来的丰厚利润,必将成为唯一的税收包税人,成为唯一的金钱铸造者。
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约翰·劳和摄政王都忘掉了自古以来圣贤大声疾呼的真理——在发行银行债券时,一个银行家如果没有必需的资金作为准备,他就罪该万死。约翰·劳的银行刚刚从一家私人银行变成公共机构,摄政王就敦促它制造总额高达10亿里弗的纸币。这是第一次背叛稳健的原则,约翰·劳则为此受到了不公正的指责。事实上,当银行事务在他的控制之下时,他发行的钞票从未超过6000万里弗。
约翰·劳发现自己生存在一个以专制统治为特征的政府的屋檐之下,但是他尚未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政府可能会对复杂微妙的信用系统带来多么巨大的恶劣影响。后来他从自己的切肤之痛中体会到了这种致命的影响,但为时已晚,他只能身不由己地在摄政王的敦促下去做自己的原则绝不允许的事情。
在业务有了如此巨大的增长之后,密西西比公司认为将自己的名称更改为印度公司更为合适,并且增发5万股新股以扩充资本。现在,约翰·劳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前景再辉煌不过了,他承诺对价值500里弗的每股股票每年派发200里弗的股利。
3.聪明的个体——逃出灾难深渊的投资人
孔蒂亲王向约翰·劳提出以纸币兑换铸币,很快,就有人由于不信任而效仿孔蒂亲王的做法。尽管孔蒂本来是要报复,却为别人树立了榜样。更加精明的股票投机人正确设想了这样一个前景——价格不可能永远上涨。
以交易资金量大而著称的伯尔登和拉·理查蒂尔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他们的纸币分成许多份兑换成铸币,每次兑换的金额较少,并且将铸币悄悄送到了国外,他们还尽可能多地购买便于携带运输的贵金属和贵重珠宝,并且将它们秘密地运往英国或荷兰。
一位投机商沃马立特察觉到风暴即将来临,他小心翼翼地弄到总额近100万里弗的金币和银币,将这些铸币装运到一户农夫的双轮车上,还在上面盖上厚厚的干草和牛粪,然后,他乔装打扮一番,穿上一身又脏又破的农民的大罩衫,带着自己的宝物安全地溜到了比利时。很快,他又设法将自己的宝贝从比利时运到阿姆斯特丹。
4.走向末路——最后的暴政、混乱和崩溃
虽然政府千方百计地进行控制,贵金属仍然源源不断地被运往英国和荷兰,留在国内为数不多的铸币都被小心翼翼地保存或者窖藏起来,直到铸币的短缺变得如此严重,以至于贸易不能继续顺利地进行。在此危急关头,约翰·劳铤而走险,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禁止使用一切铸币。1720年2月又颁布了一项法令,这项法令试图重振人们对于纸币的信心,结果却事与愿违,无可挽回地破坏了纸币的信用,将整个国家推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一著名的法令严禁任何人拥有超过500里弗(相当于20英镑)的铸币,违者不仅处以高额罚款,并且将所发现的全部铸币没收充公。除此以外,该法令还严禁人们购买珠宝、贵金属和珍稀的宝石,鼓励告密者检举揭发违反这一法令之人,并且保证以他们告发后所发现的总金额的一半作为奖励。这样的暴政闻所未闻,举国上下发出悲痛绝望的哀叫,令人深恶痛绝的迫害每天都在上演,家庭隐私被告密者及其代理人的入侵破坏。
那么约翰·劳的结局呢?事实上即使在公众对密西西比股票的痴狂达到顶峰之时,他也没有以一个国家的牺牲为代价来为自己造福谋利,约翰·劳从未怀疑过他的计划最终将成功地使法兰西成为欧洲最富有、最强盛的国家,他将自己的全部收入都投资于购买法国的地产这一点也有力地证明了,他对自己计划的可靠性所具有的信心。他没有囤积任何的金银餐具或是珠宝,也不像那些不诚实的投机商一样将金钱偷偷运往国外。除了一颗价值5000~6000英镑的钻石以外,他所有的钱都投资在法兰西大地上;当他离开那个国家的时候,他几乎已经沦为乞丐。约翰·劳在1729年于威尼斯去世,死时的境况窘迫狼狈,下面的墓志铭就写于当时:
“一个著名的苏格兰人长眠于此,
他的计算能力举世无双,
这个人按照代数的规则,
把法国送进了医院。”
5.炒作与操纵——南海公司的南柯一梦
麦基也向我们讲述了南海公司掀起的投机热潮。许多人在这次投机中成为富豪,也有无数人破产,时任皇家铸币局局长的牛顿,就在这次投机中失去了2万英镑的巨额财产。
1713年的乌得勒支和约结束了西班牙王位继承之战,为英国打开了加勒比、中美洲和北部南美洲。战债由两部分组成:99年期的岁金和通常为百分之五年息的长期国债。长期国债的兑付进展顺利,最让人困扰的是岁金。因为岁金当时发行于困境中,他们承诺提供超常的高回报,而且附加条款规定,除非获得持有者的同意,否则不得提前赎回。
岁金的债务人渴望金蝉脱壳的办法。所以,在1711年,当有人动议把政府债券的百分之六转换成一家从事对加勒比、西属美洲和太平洋岛屿(统称“南海”)的垄断性贸易公司的股票时,立即激起了广泛的热忱。
南海公司的董事会的主席——著名的约翰·布朗特博士——尽其所能地使股票价格一涨再涨。到处流传着关于英国和西班牙之间所订立的条约的极度夸张的言论,据说,根据条约西班牙将赋予南海公司对西班牙的所有殖民地进行自由贸易的权利。波特西·拉·巴兹的丰富矿藏将被源源不断地运往英国,直到英国的银子变得几乎和铁矿一样充裕、丰富为止。而英国则可以用大量的棉花和羊毛制品与墨西哥的居民进行交换,墨西哥人将会为此耗尽他们全部的黄金宝藏。同南海公司进行贸易的这家商业公司将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为富有的公司,投资于这家公司的每100英镑每年都会为股东带来成百上千英镑的收益,这绝对是一笔一本万利的买卖。最后,通过这些方法,南海贸易公司的股票价格上涨到差不多每股400英镑。
南海公司的董事们尝到了甜头,他们的计谋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是不会不尽力提高股价而平心静气地让股票回归自己本来的实际价值的。他们忙碌的密使立刻投入工作之中。每一个对南海公司计划的成功感兴趣的人都极力地将一大帮的听众吸引到自己的身边,向他们详细介绍南美洲海域所蕴藏的丰富宝藏。交易所里挤满了满腔热情的股民,任何一条凭着最坚定的信心编织出来的谣言都足以立刻对股价产生巨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数不清的合股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大不列颠的各个地区拔地而起,而这些公司很快就被戴上“泡沫”的桂冠。“泡沫”是百姓所能想到的最恰当、最相称的名字,老百姓津津乐道他们所起的这一绰号——没有比“泡沫”更合适的名称了。这些泡沫有的只持续了一两个星期就销声匿迹了;有的则比这些泡沫还要短命,甚至一两个星期的时间都不到,就寿终正寝了。每个夜晚,都会有新的计划被炮制出来;每个早晨,都有新的项目应运而生。
这些名目繁多的计划之中,有的项目似乎具有足够的可信度。如果是在一个人们不是那么激动而且大众的头脑没有被金钱和投机冲得晕头转向的时期,那么,这些项目可能会比其他的项目优先受到人们的追捧。但是,策划者之所以搞出这些名堂来,目的无非是要抬高股票的市场价格。策划者抓住股票上扬的机会,在第一时间将手中的股票卖出,到第二天清晨的时候,骗局已经告一段落。
在这一著名的泡沫事件发展的前前后后,英格兰各地出现了异常惊人的景象——公众的精神状态全部处于一种不健康的骚动之中,人们不再满足于按部就班、谨小慎微的行业所带来的缓慢但却势在必得的利润。这种期盼使得人们好高骛远,不再小心翼翼,开始大手大脚,寄希望于一夜暴富,拥有万贯家财。前所未有的奢靡之风,带来了道德的懈怠。由于股票赌博而一夜暴富的无知的人们嚣张跋扈,目中无人,让那些在精神与行为层面具有真正绅士风度的人们为之汗颜……每一张不可一世的傲慢面孔,每一次妄自尊大的无稽之谈,都被记录在案,并且得到百倍于此的贫困与侮辱的回报。
从那以后,在商业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曾数次出现过过度投机的倾向,一个成功的计划往往引发众多追随效仿之人。在一个贸易大国,从众心理总是抓住这样的成功典范,将其视为楷模,并将那些财迷心窍的人们引入难以摆脱的万丈深渊。
6.郁金香狂潮——投机泡沫带来的灾难
起初,就像所有的赌博热潮一样,人们全都信心十足。每个人都从郁金香的交易中尝到了甜头,一个个的腰包都变得鼓鼓囊囊;投机者对郁金香“股票”价格的涨跌进行投机,并且通过在价格上涨时卖出和在价格下跌时买进而赚取了大量的利润。许多人在一夜之间成了富翁富婆。金灿灿的诱饵呈现在人们面前,以不可抗拒的美丽诱惑着芸芸众生。人们前赴后继,一个跟一个地冲进郁金香交易中心,就像一群群的苍蝇围绕着蜜糖罐子一样团团转。每个人都以为对郁金香的热情会持续下去,而财富也会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涌入荷兰,无论对郁金香开出多高的天价,人们都会毫不迟疑地掏出钱包照单全付。
可是,到了后来,行事比较谨慎的人们开始认真思考了,他们认为这种风潮只是三分钟热度,不会持久。富裕的家庭不再将买来的郁金香种在自家花园里,而是转手以高价将之卖出,赚取差价。看来,注定有人是要接最后一根接力棒,并且要为此承担巨大的损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种判断,认为有道理并据此抛售手中的郁金香,郁金香的价格随之下跌,并且一跌不可收拾,永远也没有再涨起来。巨大的恐慌摧毁了人们的信心,使得每个交易者心乱如麻。
这些现象引起那些未卜先知者的警觉,四面八方传来悲痛与绝望的呼声,每个人都在指责自己的邻居。少数已经设法发财致富了的人悄悄地将自己的财富投资于英国或其他国家的基金中去,不让周围的人们发觉。很多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通过郁金香投机得以发财致富,摆脱了以往苦难的生活,过上小康的日子,可是郁金香泡沫又迅速将他们送回到以往的生活轨道中去,恢复了昔日阴暗和愁苦的日子。相当多的富家子弟都为郁金香泡沫的破灭所累,几乎沦落为乞丐。许多贵族家庭眼睁睁看着自己家族的财产毁于一旦而无计可施。
趣味延展
1671年,约翰·劳出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一个银行世家,是家中长子。独特的家庭环境、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得约翰·劳从小就培养起了经济头脑。从几年后伦敦报纸上刊登的一条通缉令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约翰·劳的形象:身高6英尺的瘦高个,皮肤黝黑,仪表堂堂,声若洪钟。1688年约翰·劳的父亲去世,他随后就卷铺盖离
开家乡,带上遗产来到向往已久的大都会伦敦。
在伦敦,约翰·劳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在赌场和情场上。直到1694年,他为了一位女子而与情敌威尔逊决斗,结果威尔逊先生当场毙命,当天他就被逮捕并被起诉。就在无休止的诉讼过程中,约翰·劳找机会成功越狱,并坐船逃往荷兰。
1704年他一度流窜回苏格兰,于1705年在爱丁堡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论货币和贸易——兼向国家供应货币的建议》。在这本书中,约翰·劳极力强调增加货币对于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对国民经济有百利而无一害。
后来约翰·劳受到法国摄政王的器重,在法国实行了他的经济主张。1717年8月约翰·劳获得了密西西比河广阔流域的贸易特许权及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垄断权,并以每股500里弗的价格开始发行股票。
1719年,约翰·劳宣布增发5万新股。他承诺,每份500里弗的股票每年派发红利200里弗。再加上股票本来就可以用公债来购买,所以一股票面价值500里弗仅仅花100里弗就可以买到。这一消息一经发布,立即让整个法国陷入了投机狂潮,至少有30万人前来申请购买这5万份新股。
每天从早到晚,想要申请购买股票的人挤破了头,将约翰·劳的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连那些高贵的爵士及夫人们也顾不得身份,天天候在约翰·劳家门口。没过多久,贵族们干脆就近租房驻扎下来,大街两边的房子的年租金从1000里弗一下子涨到了1万多里弗。约翰·劳不得已搬了家,但是新家也立即被疯狂的人们包围了。最后,约翰·劳只好以极高的价格买下了加里格南亲王的大庄园当做交易所,亲王自己则留下了庄园的后花园,随后又通过在花园里出租帐篷狠赚了一笔。
公众如此疯狂,约翰·劳的股票价格当然是节节高升。一天之内上涨两三成是常有的事。与此同时,各种离奇夸张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让人分不清真假。有人说,约翰·劳家所在大街的一个鞋匠把摊位租了出去,同时向前来买股票的人提供纸笔,每天能赚200里弗。有两个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刚刚互相祝贺没有卷入这场投机狂潮,不料隔天两人就在股票购买现场相见了。
但是股票价格的上涨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当差不多所有人都拥有了约翰·劳的股票,再也没有新的傻瓜加入进来的时候,股票价格就开始暴跌了。
1720年年初,公众对约翰·劳的信心动摇了。股价开始下跌,从最高点每股20000里弗一路下降,政府宣布铸币贬值,但没什么效果。
到了1720年5月的一次国务会议上,据估算流通中的的纸币总额为26亿里弗,而铸币总值还不到纸币的一半。支撑不下去的约翰·劳只好同意股票和纸币一同贬值,新法令规定纸币将贬值一半,股价则从9000里弗逐步降到5000里弗。这一计划立即导致民众恐慌,争先恐后地抛售股票。七天后,摄政王不得不宣布此法令作废。
与此同时,约翰·劳被踢出内阁,成了一切过错的替罪羊。不久,他在家门口遭到一群暴徒的袭击,差点性命不保。这时约翰·劳已经成了人们讽刺挖苦的绝佳对象。有的歌谣让大家把纸币当卫生纸用。在一幅漫画中,约翰·劳坐在一口大锅里,四周狂热的人们把自己所有的金银竞相扔进大锅,兴奋不已地数着兑换来的钞票。
标签: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