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提起时寒冰简历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你知道时寒冰简历吗?快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啊,这个宋“经济学家”,网上完全找不到他的学历和毕业院校,也找不到他发的权威论著和论文,他写的书网上可以查到的销售量都是非常辣眼睛,就连网上百度的简历都是他自己编辑的。所以这家伙就是个到处博眼球的“网络学者”,和以前的什么叶檀,时寒冰,牛刀以及现在的卢克文,九边pro之类的没什么区别,可能普通人会被他们误导,稍微懂一些的基本上都是在看小丑一样看他们。//@liyonglin:看到这位宋姓经济学家多条讨论还在拿诺贝尔奖批判所谓的应试教育,又是应试教育扼杀创新所以没有诺贝尔奖这一套公知逻辑。我实在感到遗憾。有必要再次澄清一下,中国诺贝尔奖少和大家熟悉的“应试教育”没有因果关系,如果非得说有,那应该怪100年前中国完全没有自然科学的应试教育,所以导致中国没有诺贝尔奖。首先明确以下事实:1,诺贝尔奖1901年第一次颁发,一开始只有5项,奖励的主要是自然科学。2,诺贝尔奖的平均获奖年龄58.7岁。3,1949年建国以前,中国90%多的人不识字,可以说完全没有理工科教育。4,一九五几年,中国开始逐渐建立自然科学教育体系,包括基础教育和大学,一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的大学年平均招生人数仅有二十万左右。这点人数,说句实话,够干个啥。还要考虑十年文革对于中国大学的毁灭性破坏。5,大约从1978年开始,大学才逐渐开始扩大规模,直到后面的大扩招。如今我们熟悉的所谓应试教育体系,成熟于大约90年代。理论上,按照诺贝尔奖的平均获奖年龄,这些人就算是能获得诺贝尔奖,也得到2030年以后。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来看,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完成了它在这个阶段的历史使命。如果没有过去40年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你以为现在的中国能有全世界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你以为今天我们能在各个科技领域讨论赶英超美?如果综合考虑我们之前一穷二白的背景,以及短暂的时间,中国的基础教育无疑是全世界最成功的之一。也请教育公知明白一个道理,当基础教育普及到一定程度,诺贝尔奖就不再由基础教育决定了,而是由高等教育决定,而在科研领域,又是非常讲究传承的。世界一流的实验室,世界一流的研究团队,那是要讲祖上积累和传承的。我也时常批判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那是因为我觉得它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非常讨厌教育公知对教育问题胡乱归因。教育公知对教学实践无知,对人类自然科学发展史无知,对中国教育史无知,对科研道路无知,就凭一张嘴,就以为自己是最清醒的人,以为自己是中国教育的良心,可拉倒吧。中国教育真要听了教育公知的忽悠,不仅以后的诺贝尔奖不保,怕是连技术人员和工程师都不保了。标签: 时寒冰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