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证券资讯 >

嘉惠学林 泽被后人——沈从文先生捐赠品赏析

2023-08-14 16:11:44 来源:时间视频

2022年12月28日是沈从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沈先生建国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并曾两度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巨擘。建国后他投身于文物研究领域,成果卓著,晚年的心血之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还被作为文化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资料图片)

嘉惠学林 泽被后人

沈从文先生捐赠品赏析

倪葭 高文静

缘起

1922年一个二十岁出头的青年,为了“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堵一注看看……”。带着沉甸甸的梦想来到北京。寒冷刺骨的风雪没有吹塌他精神的支柱,倔强的青年忍受着生活的摧残,一边学习,一边向文坛高峰攀登。出色的行文风格和源源不断的文学作品,使得他没几年便崭露头角。后经人举荐,沈先生成为了一名中国公学的老师,此后“老师”这个身份伴随他终生。他的学生汪曾祺曾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中说到:“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一进城,文林街二十号那间宿舍,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宝贝,谈天。”由此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沈先生是一位朴实真挚、受人爱戴、乐于分享的老师。

1949年他调入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研究工作,从库房基础的文物清点、卡片抄写、贴标签等到展品的展陈工作均有涉及,还多次为普通观众讲解。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讲解,能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文物的价值,这些皆非一日之功,而是基于多年脚踏实地的研究与深厚的积淀。

沈从文先生旧照

沈先生在给中央美院讲授古代丝绸锦缎课时,结合珍贵古丝绸锦缎原件,不拿文本,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令学生心悦诚服。而且每次去教课,他都准备好大量实物资料作为“教具”,东西多,常会雇一个三轮车去接,回去的时候却两手空空,这些资料都留给了学校。黄永玉先生在1953年见到沈先生时,他还是处于时常迁徙的状态,而 “只是把一些钱买古董文物,一下子玉器,一下子宋元旧锦、明式家具……精精光。买成习惯,送也成习惯,全搬到一些博物馆和图书馆去。有时候收条也没打一个。人知道他无所谓,索性捐赠者的姓名也省却了。”周定一先生曾在《沈从文先生琐记》中回忆,当年北大正在筹备博物馆,沈先生对此事热心的程度不亚于当时筹办处的负责人,他把自己从古玩店或冷摊上搜罗的“宝贝”统统都捐给筹办处。拥有如此无私高洁品行的沈先生,怎能不让人心生敬佩?

撷英

至于沈先生为何青睐高校作为个人收藏的永久归宿?他在《文史研究必须结合实物》一文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个人认为高教部和文化部目下就应当考虑到全国每一大学或师范学院,有成立一个文物馆或资料室的准备。用它和图书馆相辅助,才能解决明天研究和教学上种种问题。”由于认识到学校对于教学和文物研究的需要,他不仅将收藏捐给了很多学校,还帮助北京、东北、西南、贵阳、山东、上海的多所学校买过文物。

据黄能馥教授回忆,沈先生自1956年起就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授课。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昔日的“教具”最终落户清华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共有沈从文先生的捐赠品18件套,涉及品类丰富,有瓷器、织绣、唐卡。我们从这批宝贵的藏品中遴选3件为大家作简略介绍,感念先生的慨然捐赠。

仿哥釉琮式瓶

清 乾隆

高28厘米 口径8.2厘米 足径10.9厘米

瓶敞口,短颈,平肩,方腹,圈足。此瓶形制模仿玉琮,上有八卦纹,整体造型规整质朴,釉面厚而润泽,布满黑褐两色相间的细碎开片纹,为乾隆仿哥釉器的代表。

降龙文殊唐卡

清代

布面设色纵44厘米 横31厘米

唐卡主尊为降龙文殊,又称“纳噶日恰”,有镇慑龙(蛇)族与地祇诸害的职能。降龙文殊身藏蓝色,一面十八臂,左边九臂持蛇,右边九臂持金刚钺刀,腰部以下为蛇身, 蛇尾伸向海底,蓬发上扬,中有九蛇,三目圆睁,阔口獠牙,呈忿怒状。上界正中有金刚持佛。下界海水中有横浮龙女,其左手施拔济众生印,右手握摩尼宝珠。水中有象征五知五觉的供品。

云龙纹锦圣旨

清 顺治八年

纵31厘米 横434厘米

(今日另一推送《艺博开物 | 谈沈从文先生捐赠之云龙锦圣旨》有清晰大图和更详细的内容,欢迎查看)

提花锦缎圣旨,内文为:“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孝子之念王母,情无异于慈帏;兴朝之奖劳臣,恩并隆于祖烈。爰沛貤封之命,用慰报本之怀,尔一等京奇尼哈番乌黑祖母觉罗氏,尔有贻恩,迨于再世,乃孙袭庆,绩懋国家,嘉尔淑仪,宜锡褒宠,兹以覃恩,封尔为一品夫人。于戏!章服式贲,沛介锡于大母;纶綍宠颁,保昌隆于百祀,永承家庆,忽替国恩。”落款:“顺治八年(1651)八月二十一日”,钤印:“制诰之宝”。”

启迪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曾写道:“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沈先生的一生起起落落,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以坚韧的力量直面生活带给他的困苦。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他满载资料去授课,两手空空而归的行为,便能看出,他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也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文化复兴”是沈先生的理想。他认为“中国人应穿中国衣”“在研究中要打破条条框框”,因为“一切不孤立,凡事有联系”。沈先生潜心钻研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鞭策着新一代的年轻人不负前人之志,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光发热。

转自: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