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证券资讯 >

桂枝汤煎服法是怎样的?枝汤证和中风表虚证是什么样的关系?

2023-04-07 08:10:56 来源:第一商业网

关 于桂枝汤煎服法的知识大家了解吗?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桂枝汤煎服法的介绍,希望可以给到大家一些参考,一起来了解下吧!

不可不知的桂枝汤(伤寒论第一方)煎服法、调护法和应用禁忌法!(转)

导读


【资料图】

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的第一方、群方之首,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其实,使用桂枝汤有一些细节问题往往被人忽略。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经方名家李赛美教授解读桂枝汤,文中她特别强调使用桂枝汤应注意的问题。很有启发!一起看看吧~~

中风表虚证主要是讲桂枝汤证

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这些我们都很熟悉了。这里重点要提的是桂枝汤的煎服法,也就是在原文后面的一大段话,这段内容要求同学们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仲景所处的时代,字是写在竹简之上,写文章是惜墨如金的,仲景能够花如此多的笔墨来写这段文字,绝对不会那么简单,后面很多条文在煎服法中讲到“如桂枝法”“如前法”,都是以本条的煎服法为基础,因为这里写的详细,后面就简略了。这段文字虽然讲的不是方证,但是讲到桂枝汤怎么样煎服,怎么样调护,以及服桂枝汤证的禁忌,这些都是需要临床医生注意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服用桂枝汤后对发汗的要求。

第一是药后“啜热稀粥”,就是说喝完桂枝汤以后,要趁热喝一碗热粥,可以帮助振奋胃气,补充汗源。第二是要“温覆”,就是说喝桂枝汤和热粥以后,还要捂上被子帮助发汗。第三是发汗的时间“令一时许”,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还有就是发汗的具体要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就是说遍身都要出汗,身上要出汗,手脚也要出汗,而且所出的汗只能是微汗,不可以出大汗。这些都是对发汗的基本要求。

接着是剂量的问题。

根据考证,汉制一两为今天的15.625克,一升约为200毫升。在原书用量中桂枝、芍药各用三两,也就是要用到45克多。那么大家就要思考了,桂枝和芍药我们现在经常开到45克吗?当然很少这样开,所以有的人就会觉得是不是张仲景用的量太大了,是不是现在的人体质就弱一些?那么再仔细看,煎法中讲到“煮取三升”“服一升“,那么每次用量仅为一剂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每次的桂枝、芍药用量是各15克,而我们现在开10~15克算是常规量,所以我们现在跟仲景原方的用量是差不多的。 三分之一的量喝完之后,通过啜粥、温覆,如果能得微汗,则“停后服,不必尽剂“,也就是中病即止,一剂药不用都喝完。如果没有出汗,则“更服依前法”,可以再服三分之一,仍然要啜粥、温覆。如果还不出汗,“后服小促其间”,也就是说第三次服药要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如果还不好的话可以再开一剂,“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乃服至二三剂”,仲景的一剂相当于今天的三剂,仲景的二三剂也就相当于今天六到九剂的量。 反观现在中医治疗感冒,常常就仅仅是开药,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医嘱,病人拿药回去后一副药煮两次,一天就一副药,然后就会觉得:“中药没效,不退烧,还是西药快。”所以,我们平常开桂枝汤没有效果的原因是什么?第一,调护法没到位,没交代病人要啜热粥、盖被子;第二,没有交代病人,在病情不好的时候要连续给药,西药都有“tid”,为什么中医就只能一天服一副呢?所以,我在遇到桂枝汤证的病人时,通常都会开两到三剂药,而且要交代服药后喝热粥、盖被子,如果没出汗要继续喝,这样效果就会非常好。还有就是,如果汗出了,不能任其自然干,应该把汗擦干净,否则风一吹又会再次外感。 所以,调护法很重要,有人说中药不退烧,中药治急症没效,此言差矣!如果能够严格按照《伤寒论》的煎服法,退烧效果是非常好的。 除了治疗感受风寒之邪的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自汗出,桂枝汤还可以治疗杂病中属于营卫不和的自汗证。桂枝汤重在调和营卫,尤其是使卫气归位,然后营阴就能内守。营卫之间的生理关系要协调,在卫气失位的状态下,营阴就可能失守,就容易出汗。单纯的常自汗出,其服药是不拘时的;如果是“时发热自汗出”,仲景则强调了“先其时发汗则愈”,提前把门打开,门打开后阳热就不郁闭,也就不会迫津外泄,所以汗就止住了。因为不是用于解表,不是为了解除外来的邪气,所以不需要啜热粥,也不需要盖被子。

那么,枝汤证和中风表虚证是什么样的关系?

真可以画等号吗?哪个概念大呢?我认为,桂枝汤证的概念更大,中风表虚证只是桂枝汤的适应证之一,桂枝汤既可以治疗中风表虚证,也可以治疗营卫不和的自汗证,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杂病也可以使用。所以说,桂枝汤的解表,用于治疗中风表虚特别强调两个必要条件:啜热粥、盖被子。否则这条方不但不发汗,还可能止汗。关于桂枝汤的双向调节作用,现代研究非常多,如对体温的调节、对汗腺的调节、对血压的调节、对胃肠的调节、对免疫的调节。汗多的人可以止汗,不出汗的可以发汗;血压高的可以降压,血压低的可以升压;脾胃运化过亢的可以用它,脾胃运化太慢的也可以用它。这方面研究有大量的论文可以参考。

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本文选自《李赛美伤寒论临床十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李赛美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桂枝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伤寒论》《金匮要略》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1],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2],浙浙恶风[3],翕翕发热[4],鼻鸣[5]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12)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咬咀[6]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7],啜[8]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9]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10],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11],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12]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13]酒酪[14]、臭恶等物。

注释:

[1]阳浮而阴弱:阴、阳指切脉方法及力度,脉轻取明显,称阳浮,脉重按不足,称阴弱。阳浮而阴弱即脉浮缓。另有人认为是言病机,阳浮,指卫阳浮盛于外;阴弱,指营阴不能内守。

[2]啬啬恶寒:啬(se,音色)。形容恶寒有畏缩之貌。

[3]浙浙恶风:浙(xi,音析)。形容恶风如同寒风冷雨侵淋肌肤之状。

[4]翕翕发热:翕(xi,音夕),合羽之状。形容发热犹如羽毛覆盖身体样温热。

[5]鼻鸣:鼻为肺窍,风寒束表,肺窍不利,呼吸之气窒塞不利。

[6] 咬咀: 本意为咀嚼, 引申为将药物切碎成小块。

[7]须曳:很短的时间。

[8] 啜:啜(chuo, 音绰) 。喝的意思。

[9] 絷絷:禁(z he, 音折) 。形容微微有汗, 自觉皮肤有湿润感。

[10] 病差:差(chai, 音瘥) 。即病愈。

[11]小促其间: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

[12]周时:一昼夜。

[13]五辛:《本草纲目》以小蒜、大蒜、韭菜、芸苔、胡荽为五辛。这里泛指各种辛辣刺激性食物。

[14]酪:指用动物乳汁制成的食物。

【功效配伍】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本方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方名因以桂枝为主药而得名,柯韵伯将其誉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伤寒来苏集》)。方中桂枝辛温,温通卫阳而解肌祛风;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生姜辛温和胃止呕,并助桂枝通阳助卫,解肌祛风;大枣甘缓,健脾益胃,并助芍药敛阴和营;炙甘草性味甘平,调和诸药,并能补中益气。本方桂枝、生姜与炙甘草、大枣相配可辛甘发散调卫气;芍药与炙甘草、大枣为伍能酸甘化阴调营气。方中桂枝与芍药等量配伍,一散一敛,散敛结合,调和营卫。《医宗金鉴》云:“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本方五味药配伍,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另外,桂枝汤又有调和脾胃、调和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因此,除治疗太阳病中风证外,亦多用于内伤杂病。

桂枝汤的药物炮制加工、煎煮方法、药后护理有严格要求。如:①桂枝去皮,甘草蜜炙,生姜切碎,大枣擘开,等等。②桂枝汤中五味药,用水微火煎煮,去滓,分三次温服。③服桂枝汤后,需稍等片刻,喝热稀粥,既助汗源,又防过汗伤正;药后并温覆衣被保暖助卫阳,使体表微微似有汗出,但不能温覆太过,以防汗出过多,若汗出如水流漓,病亦难愈,反损正气。④若一服即微汗出病愈者,应停后服,亦即中病即止,不必尽剂;若不效者则守方继服,服药后仍不汗出者,可服第2次药;若病重仍未汗出,则缩短两次服药的间隔时间,或在半天内将3次药服完。若病重者,可昼夜连续服药,注意观察病情。若一剂药服完后,病证犹在者,变换服法,可连续服二三剂药。⑤在服药期间,生冷、黏滑、肉食、辛辣、酒酪、臭秽等物均当禁忌,以防损伤胃气而不利邪气的祛除。

【方证论治辨析】桂枝汤治太阳中风,营卫不和证。症见发热,汗出,啬啬恶寒,浙浙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脉浮缓。

太阳中风为太阳外感风寒,其病机为阳浮而阴弱,或卫强营弱。卫强即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营弱即营阴失于固守而外泄。正常生理是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阳为营阴之使,营阴为卫阳之守,营卫调和,各司其职,则机体安和,阴阳协调,疾病不生。卫阳不足,风寒外袭皮毛腠理,则体表营卫之气首当其冲,卫阳浮盛于外,奋起与邪抗争,则翕翕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亦称之卫强;卫阳浮盛于外,肌腠失之固密,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则汗自出,脉缓,因汗出而营阴不足,故曰“阴弱者汗自出”,亦称之营弱;卫阳与邪抗争,卫阳受伤,加之汗出肌腠疏松,则啬啬恶寒,浙浙恶风。肺合皮毛,肺气通于鼻,风寒犯表,致肺气不利,则鼻鸣。风寒犯胃,胃气上逆,则干呕。翕翕发热、浙浙恶风、啬啬恶寒是对发热、恶风、恶寒表现的形象描述。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原文】太阳之为[1]病,脉浮,头项强痛[2]而恶寒[3](伤寒论:1)注释:

[1]之为:之,语气助词;为,动词,即发生、形成意。

[2] 头项强痛:指头项部强硬疼痛, 转动仰俯不柔顺。强(jiang, 音绛),强硬不柔和。

[3]恶寒:指怕风寒。恶(wu,音务),厌恶。

太阳病的基本症状即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主一身之表,体表受邪,谓之太阳病。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抗邪于外,亦反映病位在表,正气未伤;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受阻,因颈项为太阳经脉循行部位,故症见头项强痛;恶寒为卫阳遏郁,经脉肌肉失于煦养。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1],脉缓12]者,名为中风[3]口(伤寒论:2)注释:

[1]恶风:指怕冷,较恶寒轻。

[2]脉缓:指脉象缓和松散而乏力,是与太阳伤寒脉紧相对而言乏力,也并非迟缓之脉。

[3]中风:中医证名。这里的中风是指感受风寒引起的太阳表证;若猝然晕倒、口眼喝斜、肢体不遂者则为内伤杂病中风。

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是太阳病中风证的特有症状,也是桂枝汤主治证。发热,恶风,为风邪犯表,正邪交争;汗出,为风邪伤卫,致卫气不固,营阴不内守,营卫失调;脉缓,即脉浮缓,为营阴不足,脉行怠慢。后世医家将汗出、脉浮缓的太阳中风,称之为太阳中风表虚证。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1],故使汗出,欲救邪风[2]者,宜桂枝汤。(伤寒论:95)注释:

[1]荣弱卫强:即“阳浮而阴弱”之互辞,荣弱,即营弱、阴弱,是邪气袭表,腠理疏松而汗出,汗出后营阴相对不足;卫强,即阳浮,是邪气袭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

[2]欲救邪风:指意欲治疗风邪引起的太阳病中风证。欲,意欲;救,是解除或治疗意;邪风,即风邪。

太阳病发热,汗出,治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其“荣弱卫强”的病机与“阳浮而阴弱”同理,后世多称之为营卫不调,或营卫不和。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伤寒论: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属太阳病中风证,治用桂枝汤。若头痛,发热,恶风,无汗者,可与麻黄汤。本证因有汗出,故用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初服[1]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2]、风府[3],却与桂枝汤则愈。(伤寒论:24)注释:

[1]初服:桂枝汤煎成,分3次温服,初服指第1次服药。

[2]风池:足少阳经穴,枕骨粗隆直下凹陷与乳突连线之中点,两筋凹陷处。

[3]风府:督脉经穴,项后人发际1寸,枕骨与第1颈椎之间。

太阳病中风证,初服桂枝汤反烦而不解者,是因受邪较重,服桂枝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欲祛邪外出,但力所不及,正邪相争,邪郁不解,阳郁不宣,故反烦而病不解。治疗之法,当先针刺风池、风府穴,以疏通经络而宣泄邪气,然后再服桂枝汤,病必痊愈。

【原文】太阳病,外证[1]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伤寒论:42)注释:

[1]外证:这里指太阳表证。

太阳病,外证未解,仍见发热、恶寒、头痛等症,若脉浮弱,正气稍虚者,宜用桂枝汤汗解,因其发汗之力较弱,不会伤及正气。

【原文】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伤寒论:45)太阳病,先用发汗法而病不解,盖汗法不当,或病重药轻,而又误用攻下,脉象浮者为病不愈。脉浮是有表证,反用攻下故不愈。如果攻下后尚未发生里虚的变证,脉象仍浮,表证仍在者,可继续用桂枝汤发汗解表。

【原文】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1],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57)注释:

[1]复烦:烦,指在表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症。复烦,指重复出现上述脉症。

太阳病伤寒证,已用过麻黄汤发汗,而病解半日,又出现复烦,脉浮数,为余邪未净,移时复发,故烦而脉不得静。治宜再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以祛净其邪。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1]者,可与[2]桂枝汤,方用前法[3];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伤寒论:15)注释:

[1]其气上冲:指胸中有气上逆之感,为正气不虚。另有人认为是太阳表证仍在。

[2]可与:含斟酌意,意乃不可贸然用药。

[3]方用前法:指采用桂枝汤方后所言的煎服与调护方法。

太阳病误下后,其气上冲,为正气未衰,表邪尚未内陷,仍有外解之机,可与桂枝汤以祛邪解表。若误下后,其气不上冲,为正气受损,正不胜邪,外邪内陷入里,则不能用桂枝汤治疗。

【原文】桂枝[1]本为解肌[2],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3]此,勿令误也。(伤寒论:16)注释:

[1]桂枝:即桂枝汤。

[2]解肌:即解肌发汗,指其方是发汗之缓剂。

[3]识:记住之意。

桂枝汤本为解肌发汗之轻缓剂,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为太阳病伤寒证,当用发汗峻剂麻黄汤,否则病重药轻则延误治疗。医者应常谨记在心,避免临证误用,故曰“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原文】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伤寒论:17)平时嗜好饮酒之人,每多湿热内蕴,而桂枝汤辛甘温,辛温助热,甘味助湿,误服之则使湿热壅遏,胃气不降,可引发呕吐。此以酒客为例,提示内蕴湿热者禁用桂枝汤。

【原文】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伤寒论:19)桂枝汤为辛温之剂,故凡里热壅盛者不可服之;若误服之助长里热,伤及血络,可酿成脓血。

【原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276)太阴病属里虚寒证,脉当沉,今太阴病脉反浮者,为太阴病兼太阳表虚证,治宜桂枝汤。盖桂枝汤属发汗轻剂,外能解肌散风寒而调和营卫,内能调和脾胃而助营卫生化之源,是寓汗法于和法之中,尤宜于素体虚弱而患外感者。本证不用麻黄汤者,因该方为发汗峻剂,只宜于伤寒表实证。

【原文】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1]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2]之。(伤寒论:387)注释:

[1]消息:有斟酌之意。

[2]小和:微微调和。

桂枝汤治霍乱里和而表未和证。霍乱表里俱病者,经治疗吐利已止,里气已趋于恢复,但身痛不休,为表证仍在,此时可酌情用桂枝汤,以微调营卫,解表散邪,并能兼顾脾胃之气。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1]者,外不谐[2]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伤寒论:53)注释:

[1]荣气和:荣气,即营气。营气和,即营气调和而未受邪之意。[2]外不谐:外,指卫气。外不谐,指卫气功能失调,而与营气不和谐。桂枝汤治杂病自汗。病者经常自汗出,而无发热、恶风、头痛等症,可排除太阳中风,当属杂病自汗。营卫二气,卫行脉外,而敷布于表,司固外开阖之权;营行脉中,调和五脏,洒陈六腑。卫在外为营之使,营在内为卫之守,是为生理之常态,即谓之营卫调和。今卫气不能行于外,失其开阖固摄之权,以致腠理不密,而营气在内,虽未受邪,但营阴难以内守,故常自汗出。“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即营卫失调而致自汗。方用桂枝汤“复发其汗”,促使营卫调和,则自汗痊愈。

【原文】病人藏无他病[1]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2]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伤寒论:54)注释:

[1]藏无他病:指脏腑无病。

[2]先其时:指在发热自汗之前。

桂枝汤治自汗不愈。脏腑无疾,病人时发热自汗出,当责之于营卫失调。卫气为阳,卫外以司固密,今卫气不和,开阖固密失常,营阴不得内守,故时发热自汗出,此非风寒外感,为卫气与营气不相和谐的杂症,亦可用桂枝汤发汗以调和营卫。“先其时发汗则愈”,即在尚未发热汗出之前用桂枝汤,既可发挥药物发汗作用,又可防止“汗出如水流漓”。

【原文】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1],攻表宜桂枝汤[2]。(金匮下利:36)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史,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注释:

[1]四逆汤:见经方温里剂。

[2]桂枝汤:《伤寒论》中大枣有“擘”字;另外,方后语有异。病下利清谷,腹胀满,并见身体疼痛,为脾肾虚寒,兼有太阳表证,属表里俱病,治宜先用四逆汤温里散寒,待里证得治,里气恢复后,再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以治表证。

【原文】师曰:妇人得平脉[1],阴脉小弱[2],其人渴[3]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利中)。于法[4]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5]者,却一月[6]加吐下者,则绝之[7]。(金匮妊娠:1)注释:

[1]平脉:指平和无病之脉。

[2]阴脉小弱:阴脉,指尺脉;小弱,即稍弱。

[3]渴:《金匮要略心典》作“呕”,可从。

[4]于法:法,即规律;于法,指按一般规律。

[5]治逆:指误治。

[6]却一月:指退后1个月。

[7]则绝之:绝,即断绝。则绝之,约有3种不同认识:一是停止用药,用饮食调理;二是进一步治疗,以消除病根;三是终止妊娠,杜绝劣胎。

桂枝汤治妊娠恶阻。妇人妊娠,停经2个月左右,其脉平和,尺脉稍弱,并见呕吐,不能食,无寒热。此证亦为妊娠早期反应。本证为妇人妊娠后,阴血不足,胎气上逆。妇人初妊,2个月左右,胎元初结,经血归胞养胎,以致母体阴血相对不足,脉道不充,故尺脉小弱。若妊娠3个月后,随着胎气的逐渐旺盛,尺脉可出现滑疾之象,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备急千金要方》谓:“三月尺脉数。”李士材谓:“滑疾而散,胎必三月。”此妊娠呕吐,不能食,为脾胃虚弱,胎气上逆,胃失和降。因冲脉起于胞中,隶属于阳明,故胎气随冲脉之气上逆时必夹胃气上逆。身无寒热,排除了外感疾患。方用桂枝汤调和脾胃阴阳,建立中气,化生气血,以养胎元。若医者不知为妊娠,治疗失当,出现呕吐与泄泻并见者,必致气血津液耗伤,损及胎元,此时,或采取积极措施治病保胎,或终止妊娠,可权衡利弊处治之。

【用方思路】桂枝汤居经方之首,临证应用极为广泛,外感与内伤均可应用。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云:“此汤,表证得之,为解肌和荣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仲景以桂枝汤为母方,其加减变化方最多,如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小建中汤等;桂枝汤也可与其他方合方化裁,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柴胡桂枝汤等。凡用桂枝汤加减变化者,总有其适应证的基本要素,或为外感营卫失调,或为脾胃内伤,或为阴阳失调。亦有人认为桂枝汤为和解剂,故将其归入和法之用方,即其有调和营卫、调和阴阳、调和脾胃的作用。

经方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产后中风、妊娠呕吐等;当今临床用于治疗感冒、空调综合征、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老年皮肤瘙痒症、多发性脉管炎、多形红斑、冻疮、小儿多动症等疾病。

【医案举例】(1)李士材医案:儒者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士材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以谵狂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病变多端,不可胶执。向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俞震.古今医案按.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0.]

(2)医案:刘某,男,48岁。初夏患感冒,头痛发热汗出,在发热不甚时,而愈撤除衣被以自适,然稍一遇风,则啬啬,浙浙而恶风为甚。于是又须着衣覆被以自卫,然恶风虽去,而发热汗出又来。切其脉浮缓,舌苔白润,辨为太阳病中风证。投桂枝汤温覆,啜粥取汗而病愈。[刘渡舟,聂惠民,傅世垣.伤寒挈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3)班秀文医案:李某,女,25岁。1991年1月18日因产后自汗23天就诊。自诉剖宫产术后出现涔涔汗出,不能自止,动则益甚,每日更衣数次,伴头痛,恶露量少而色暗,面色苍白,舌质淡,边有齿印,脉细缓。证属产后营血亏损,卫阳失固。治宜甘温扶阳、调和营卫、固表敛汗之法。方选桂枝汤加味:桂枝6g,白芍10g,当归10g,益母草10g,大枣10g,炙甘草10g,生姜6g。水煎服。服药3剂后自汗十减七八,恶露少,色淡。守原方加金樱子10g、麻黄根10g,以固涩止汗。又8剂,自汗止,恶露净。[李莉.班秀文教授运用桂枝汤经验.广西中医药,1992,(4):15.]

桂枝汤方及其煎煮服用方法-《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9

(2015-09-28 09:31:43)

转载

标签:

原创

中医

伤寒论

分类: 中医理论

原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现用:桂枝(9克)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桂枝汤是解肌去风,调和营卫的一张方子,其中桂枝、生姜是辛温解表药,有祛风散寒的效果。除此之外,5味药配伍为两组,一组是辛甘化阳的药,一组是酸甘化阴的药,辛味的桂枝、生姜,配合甜味的甘草、大枣辛甘化阳,增强卫阳;酸甘化阴的药中,芍药是酸味的,甘草、大枣是甜味的,它们合起来有酸甘化阴的作用,可以增加津液。因此桂枝汤可以养营阴,来补充太阳中风证因自汗出而导致的营阴外泄;辛甘化阳则可提高表阳的卫外能力。

另外,白芍和炙甘草的组合也有特殊的意义。把白芍和炙甘草增加到4钱,就是芍药甘草汤,也称为去杖汤,可以增加血液流通,加强腿部力量;还可以治疗静脉曲张的毛病。

整张方子可以解表使邪从微汗出而散风寒,同时协助、增强体表的阳气,养津液补充流失的营阴,收敛毛孔防止汗液继续流失。发汗祛邪而不伤正,敛汗养营而不留邪,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桂枝汤是仲景先师最著名的代表方,在《伤寒杂病论》许多药方里,经常可以见到桂枝汤的影子。

“㕮咀”原意是将中药饮片用嘴嚼小,就是把饮片处理得小些以便煎煮;古时候的“升”很小,大约就是现在的杯子或小碗 ;“微火”指的是柴火的微火,按现在的煤气炉也相当于大火了,一般情况下,感冒等发表药煎煮是需要大火,而滋补类则用小火;

中风证是寒邪侵入体内,也是要用“汗法”驱邪,但发表的力量不大,所以要“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而且还要“温覆令一时许”,盖被躺一个时辰,即两小时,现在一般就多穿些衣物,让体表出汗,而且一点不能受风,也不能烤火;出汗最讲究,“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遍身”是身体上下都要出汗,且不能大汗淋漓,否则“病必不除”,万一淋漓不止,用地瓜粉搞碎涂身可止汗;“瘥”是病愈、见效之意,好了就停药不吃了,关键是要出现“遍身微似有汗”,还没好就继续吃,而且“小促其间”,间隔短一点,半天就把三次药都吃掉;如果病重而未愈,24小时都按“小促其间”日夜继续煎服,直至“遍身微似有汗”,中风证未解可吃到“二、三剂”,按胡希恕老教授说,一剂药是三副药,就是可以吃到6~9副。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是吃中药的基本禁忌,尤其是感冒更是如此,饮食一定要清淡为主,否则很容易引邪入里,加重病情。要等感冒完全好了再补身子。

标签: 桂枝汤煎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