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证券资讯 >

读《巴非特的第一桶金》有感 巴非特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2023-03-17 13:59:29 来源:第一商业网

最近这段时间总有小伙伴问小编读《巴非特的第一桶金》有感是什么,小编为此在网上搜寻了一些有关于读《巴非特的第一桶金》有感的知识送给大家,希望能解答各位小伙伴的疑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巴非特是股神,成为神之前,他也是人。伟大的投资者也跟我们一样会犯错。

自1941年开始,11岁的巴菲特以120美元起步,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用了整整37年的时间,赚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1亿美元。在他48岁时,达成了人生的第一个小目标。这本书追踪了这37年间巴菲特所有的投资案例,并对每一个重要的投资案例背景进行了注解,充分展示了巴菲特在其投资生涯之初是如何积累财富的。巴菲特在人生早期没有关于股票投资的概念,在选择企业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中,他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投资哲学。一路走来,巴菲特并非一帆风顺,他也犯过很多错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胜利总是伴随着失败。当人们知道一个最终拥有亿万财富的人也会犯错,这或许是一种安慰,可以帮助我们面对自己遭受的挫折。实际上,认为投资者必须在所有的时候都表现完美、永不犯错是最大的错误。从心理层面而言,投资者应该做好犯错以及遭受打击的准备,并坚信自己能够东山再起。每个人都应该牢记,我们能够从他人以及自己的错误中汲取教训,能够从巴菲特的失败案例中学习经验,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1949年,巴菲特积累的财富达到了9800美元。这个阶段,他对于炒股票非常着迷。他尝试了各种各样的炒股方法,从图表分析到数字分析,以及碎股交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巴菲特曾经也是一个投机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巴菲特读到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这就像是上天的启示!巴菲特迫不及待地要前往哥伦比亚商学院,追随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学习他们设计并主持的课程。1950年秋季,巴菲特入学。1951年夏天,巴菲特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在这段求学的过程中,他聚精会神地沉浸在价值投资奠基之父设计的课程中。格雷厄姆和多德的原理开始被巴菲特运用在选股上。

19岁的巴非特读遍奥马哈图书馆里,所有关于投资的书籍之后,感觉这些书故事的精彩程度胜于技术程度。直到阅读《聪明的投资者》之后,顿然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他明白,这就他一直在寻找的东西。直到今天,他依然认为这本书是投资类书籍中最好的书!

早在11岁时,巴菲特就已经攒下了120美元——这是他开源节流、省吃俭用的成果。他拿出这些积蓄,与姐姐多丽丝合资,购买了6股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他自己拥有其中的3股,3股的成本为114.75美元。到了6月份,这只股票的价格从38.25美元跌到27美元。巴菲特此时感到十分内疚,因为是他说服了姐姐相信他,拿出自己的积蓄买了股票。巴菲特对信任他的人所具有的这种责任感,对我们理解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待其合伙人,以及后来对待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态度非常重要。幸运的是,城市服务优先股的股价后来反弹到了40美元,巴菲特终于可以获利卖出了,最终每股赚了1.75美元。城市服务公司优先股在巴菲特以40美元卖出后,飙升到202美元。

这是巴非特的第一笔投资,放掉了大鱼让巴非特很懊恼,因为姐姐多丽丝一直在抱怨巴非特让她亏钱,好不容易回本之后,巴非特迫不及待地卖掉了。这件事让巴非特很不舒服,对于一个11岁的小男孩,这简直是种折磨。因此,巴菲特一生都讨厌冲突和糟糕的感觉,所以他发誓不会拿别人的钱投资,除非有必胜的把握。约翰·坦普顿——一位非常虔诚的基督徒、亿万富翁,曾经说过:“别人的钱是神圣的。”永远不要借钱买股票!

失败案例1

克利夫兰精纺厂的股价比公司净流动资产价值的一半还少。这意味着公司流动资产减去所有负债之后的一半,也比公司的总市值还多。也就是说,实际上,如果公司偿付了所有债权人,并且所有固定资产一文不值,它的现金、应收账款、存货价值依然是该公司市价的两倍。这个挑选股票的方式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巴菲特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方法。除了股价仅有净资产价值的一半以外,该公司还有高比例的分红。这些综合在一起,使得该公司显然是一项很有吸引力的投资,巴菲特将它推荐给奥马哈股票经纪公司的客户们。但是接下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公司面临来自美国南部各州纺织厂以及合成纤维的激烈竞争,出现巨额亏损,只得削减分红,股价也随之大跌。

失败案例2巴菲特曾经以合伙公司的形式,与一个朋友合伙在奥马哈买过一个加油站。不幸的是,这个加油站恰好位于德士古(Texaco)加油站的对面,而后者的生意一直比巴菲特的加油站好。令人惊讶的是,巴菲特曾经亲自上阵,充当工作人员,每个周末他都亲临现场,直接服务客户。在这里,巴菲特学到了什么是竞争优势:德士古公司的加油站“运作成熟,拥有客户的忠诚,我们做什么都无法改变这些”。这次教训启发他后来做出了一些最佳投资,他学会了寻找那些在行业中客户忠诚度最高的公司,如可口可乐。投资加油站的2000美元损失,使当时只有22岁的巴菲特更聪明了。

巴菲特一个“里程碑式的愚蠢”决定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本杰明·格雷厄姆和他的搭档杰里·纽曼就对伯克希尔-哈撒韦(BH)进行了非常认真地研究。毕竟,该公司股价贴近其每股净流动资产价值,而这正是他们寻找标的的一个重要标准。巴菲特在1955年公司合并之后也远远观望着,直到1962年12月伯克希尔的股价跌到7.50美元,他才透过巴菲特合伙公司出手买了一些。那时,伯克希尔-哈撒韦每股运营资本为10.25美元,每股账面价值为20.20美元,营业额为6000万美元,工厂关闭到只剩5间。(巴菲特2014年致股东的信披露)由于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持续低于其净流动资产价值,巴菲特买进了更多。当时,巴菲特并没有接管公司的想法,他采取的是典型的格雷厄姆式捡烟蒂投资法——股票价格便宜之极,以至于绩效稍有波动,或出现一个热情的买家,就能获利了结。正如巴菲特所言:“在大街上捡到的雪茄烟头,可能只剩下一口烟可以吸,但‘便宜的买价’却令其有利可图。”西伯里·斯坦顿在继续关闭工厂,释放现金进行股票回购。巴菲特的计划是从下一波的回购中获利。没过多久,又有两家工厂关闭,预期可能回购更多股份。

决定性的回购斯坦顿决定在1964年春天完成一次股票回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当时的总股本是1583680股,巴菲特合伙公司持有该公司7%的股份。在发出回购公告之前,斯坦顿询问过巴菲特,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持股。巴菲特告诉他11.5美元,这比合伙公司买入价高50%。巴菲特后来回忆说:“这正是那免费的一口烟,享受完这个之后,我打算继续寻找下一个被丢弃的烟头。”“好的,成交!”斯坦顿说。但是几天之后,1964年5月6日,斯坦顿给所有股东发出一封信,愿意回购225000股,但出价是每股11.375美元。这比他答应巴菲特的价格低了1/8美元。巴菲特说:“我被斯坦顿的行为激怒了,没有接受他的出价。”他后来发现,这是一个极为愚蠢的决定——纺织行业依然以恐怖的速度下滑,伯克希尔依然可能继续亏损。当时,明智的做法是坚持原计划,迅速获利了结。但是巴菲特没有这么做,斯坦顿的欺骗惹怒了巴菲特,他非但没有卖出股票,反而买入更多,而且是非常激进地买入,平均的买入价是14.86美元。巴菲特后来评价当时的情况说:“1965年年初买入的数量非常大。伯克希尔在1965年12月仅净运营资本这一项,便达到每股19美元。”巴菲特买入的伯克希尔股票,有的来自斯坦顿的妹夫,有的来自马尔科姆·蔡斯(公司董事长)。到1965年4月,巴菲特已经累计持有了公司总股本1017547股中的392633股。5月,他以38.6%的持股控制了伯克希尔董事会(当时,公司总市值约为1800万美元)。如今看到巴菲特是如何描述当初的这一幕会很有趣:“看看斯坦顿和我的幼稚行为,毕竟,那1/8美元的差价对我们中的任何一个有何影响呢?他丢了工作,而我发现自己将合伙公司里超过25%的资金投在了一个几乎一无所知的糟糕生意里。”伯克希尔的每一分钱都必须用于维持纺织业务,它没有富余的资金,此外还背负着250万美元的负债。在1998年7月20日《财富》杂志的文章里,巴菲特说:“我们因为贪便宜而介入了一个糟糕企业。”他还说,原先推测公司会有很多运营资本,后来才知道只是一场幻觉。伯克希尔不但是一个雪茄烟蒂,而且是一个索然无味的雪茄烟蒂。

股神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当他发现被斯坦顿欺骗之后,立刻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决定买下公司,让那个骗人的家伙滚蛋。这口气倒是出了,但是烫手山芋也拿到了。以致于后来废了好大的气力整理公司,寻找合适的经理人,尽量压缩支出,压缩库存,释放现金投资到更优质的资产上,赚取优厚利润。直到最后彻底关闭纺织业务,蜕变成一家优秀的保险公司。巴菲特的愤怒导致他控制了一家衰落的公司70%的股份。他必须奋力求生,还好他干得不错,运气也非常好,结局很完美。但是,如果他开始收购的是一家有前途的公司,应该会干得更好。通过这个案例,巴菲特总结出了一句话: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优秀的公司,胜过以便宜的价格购买平庸的公司!收购喜诗1971年11月,对于是否购买喜诗糖果,巴菲特和芒格是有点犹豫的。毕竟,这家公司的有形净资产仅800万美元,税后利润仅200万美元。无论是从资产负债表,还是从损益表来看,3000万美元的要价似乎都有点高。来自芒格的投资基金——惠勒·芒格公司的投资合伙人艾拉·马歇尔努力说服他们,这是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值得更高的价格,他帮助芒格一起努力说服巴菲特。在上述所有的数字中,只有一项非常积极有利的因素,那就是:这家公司的有形资产税后回报率高达25%。当时,喜诗旗下产品的售价与业内主要竞争对手罗塞尔(Russell Stover)的产品售价差不多,但蓝筹印花公司的高层认为喜诗糖果具有尚未挖掘的定价能力,长期而言,其产品价格有望超过罗塞尔。他们发现如果蓝筹印花能以2500万美元收购,那么以税后200万美元利润计算,这笔投资的回报率可以达到8%,这还没有考虑未来提价的因素(1971年11月,美国十年期国债的利率为5.8%)。但是,如果考虑到巴菲特越来越相信的喜诗具有“没有上限的定价权”,喜诗的利润或许会处于一个迅速上升的通道,从税前400万美元很快增加到650万~700万美元。要达到这一目标,只需每磅产品提价15美分(当时的售价为每磅1.85美元)。考虑到巴菲特一贯秉承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投资原则,以有形净资产3倍的价格进行这场收购,于他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跨越,更不用说,如果仅按照流动资产计算,这个购买价格的倍数就更高了。他允许芒格和其他人将他的边界扩大,纳入那些在他的能力圈内具有优秀商业特许权的公司。尽管巴菲特在思想上有所变化,但他和芒格还是为这场交易设定了一个严格的出价底线——2500万美元,如果要价再高,他们就准备放手了。这个价格与哈里·喜诗的要价有相当的差距。最终,哈里同意以2500万美元成交,这样他可以继续过自己想要的日子了。整个交易于1972年1月3日完成,蓝筹印花公司收购了喜诗糖果99%的股份,另外1%的股份在1978年被收购。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喜诗拥有218家店铺,与其他公司喜欢开设更多新店相反,喜诗反而关闭了一些门店——是否关店的衡量标准是,单店是否能够提供令人满意的资本回报率。在收购20年之后,喜诗依然以非常高效的方式运营着,1991年的有形净资产仅为2500万美元。当初的800万美元资产,仅追加了1800万美元的留存利润。然而,从1971年到1991年,喜诗的利润增加了10倍,税前利润达到了4240万美元,税后利润超过2000万美元。在这20年中,喜诗给股东的分红也达到了令人惊叹的4.1亿美元之多。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喜诗管理层的能力:在资本仅增加到3倍的情况下,利润增加到10倍。维持公司运营之余的利润可供蓝筹印花/伯克希尔公司投资到其他企业里,获得更令人满意的回报,这比投资在那些不愿为喜诗糖果支付溢价的地方开店要好得多。在2014年的致股东信中,巴菲特强调了有效配置资本的严格目标。他说:“我们当然愿意明智地使用这些资金拓展(喜诗的)糖果业务,但是,我们的努力大多是徒劳的。所以,在没有造成税金增加或摩擦成本的情况下,我们会将喜诗创造的多余资金用于收购其他企业。”到1999年,喜诗的营业利润率达到了24%。作为一个食品生产商,这个指标高得不可思议。从1972年到1999年年底,它总计税前利润为8.57亿美元。对于公司的增长,巴菲特以其一贯幽默又睿智的风格指出:“查克·哈金斯(CEO)的表现一年比一年好,在他46岁掌管喜诗的时候,公司的税前利润(以百万美元计)相当于他年龄的10%。今天,他74岁了,这个比率提高到了100%。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哈金斯法则’。芒格和我发现这一法则之后,只要一想起查克的生日,就会乐不可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哈金斯继续勇往直前,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到2014年年底,喜诗公司税前利润累计达到了19亿美元。这笔当初以2500万美元成交的生意,给巴菲特和芒格带来了近10亿美元的税后利润,用于投资其他企业。反过来,这些被投资的企业又创造了巨大的可分配利润。

巴菲特说,当你想买的时候,最好是在一个已商品化的市场中采购(有很多卖家出售同类型产品);当你想卖的时候,最好你的顾客喜欢这个品牌,并愿意为此支付溢价,这是“一个企业成功的方程式……自从我们40年前收购了喜诗,我们以这种方式赚了很多钱。”

起初收购喜诗的时候,看到价格远远超过公司的有形净资产,巴菲特和芒格有些不太情愿。但是后来回顾,喜诗的高资产回报率反而显得2500万美元的出价是便宜了。巴菲特经历了喜诗的非凡成长,使他开始青睐强大的品牌,这也促使他日后做出很多赚大钱的投资。从这一刻起,进化开始。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巴菲特一直因为找不到合理价格的股票而感到苦恼,他将自己比喻成流落在荒岛上的极度缺爱者。(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荒岛。)1970年至1973年间,巴菲特透过伯克希尔-哈撒韦买了一两家公司,但是短期并没有看到鼓舞人心的成果,当他看到投资组合的市值下跌时,写道:“到年底的时候,我们持有的股票组合出现了巨大的账面浮亏——超过1200万美元。”这对当时的巴菲特可能是一个打击,但对我们可能是一个启示,尤其是在低估的公司股价长期得不到市场先生纠错的时候。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价值终将显现,金子总会发光。1974年年初,当投资组合的市值大幅低于投资成本时,巴菲特是这样向伯克希尔的股东解释的:“尽管如此,以公司内在价值衡量,我们依然相信我们普通股投资组合的成本是物有所值的。尽管年底出现了巨大的账面浮亏,但长远来看,我们依然期待从投资组合中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

1985年,巴菲特说:“大多数证券分析师、投行经纪人,以及投行高层都认为《华盛顿邮报》的内在价值在4亿到5亿美元,这与我们的看法一致。但在股市上,该公司的市值只有1亿美元,这个价格就摆在那里,股市上每个人天天都能看得到。”

《华盛顿邮报》资产负债表(1972年12月)

《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1965~1972年)

从上述信息,你能得出巴菲特在1985年所说的:1973年该公司价值4亿到5亿美元吗?反正我没有看出来。

尽管利润数字有所增长,但也不多,而且利润少于1000万美元,市盈率高达40到50倍。如此之高的市盈率足以让绝大多数价值投资者退避三舍。1972年7月,华盛顿的报业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地的另一份报纸——《华盛顿日报》停刊。这意味着在一个如此重要的城市里,只剩下了两家日报:《华盛顿邮报》和《华盛顿星报》。根据《华盛顿邮报》1972年年度报告中的描述,首都华盛顿是“全美发展最快、最富有、受教育程度最高、最渴望新闻”的城市。在这仅有的两家报纸中,《华盛顿邮报》的市场份额最大,占有63%的份额,每五个成年人中就有三个人每天阅读这份报纸。到了周日版,有2/3的成年人阅读《华盛顿邮报》,邮报的发行量在过去的15年中提高了1/3,同期,邮报周日版更是大增了2/3。所以,这是一家在全美最具影响力的报纸,而且人们对于高质量新闻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正如《华盛顿邮报》年报中所表述的:“未来来自广告和发行的收入会继续上升。”考虑到该公司拥有的护城河和成长前景,我愿意在前一年度盈利的基础上支付一个更高的市盈率,当时市场先生的出价是10倍。问一个问题:1973年,你是不是宁可与大灰熊摔跤,也不愿意与《华盛顿邮报》在其主场竞争?如果答案是“Yes”,你应该是认清了这家报纸的强大经济特许权。你还能到哪里去做广告呢?

完成投资理念的转换

《华盛顿邮报》的案例展示出巴菲特在1973年已经非常重视经济特许权和管理层品质,并预期未来会带来巨大的利润增长。在这方面,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几乎在投资决策上不起作用,除非涉及财务杠杆和流动风险方面的问题。

所以,尽管在购买喜诗糖果时巴菲特还多少受到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但在《华盛顿邮报》的投资中,他发现经济特许权的前景是如此诱人,财务报表在这里起到的作用只是告诉他没有风险。巴菲特将95%的关注放在品质上:例如读者对于《新闻周刊》和《华盛顿邮报》的高度评价,以及大众对于当地电视台和电台的情感依托。

收购之后

很快,这家巴菲特认为价值4亿到5亿美元的公司见识到了市场先生的坏脾气。这家低负债的具有经济特许权的公司,市值从1亿美元跌到了8000万美元,仅仅是其估计内在价值的1/5。接着发生了严重的罢工事件,水门事件也是余波未了,公司有可能会失去电视台牌照。在罢工期间,凯瑟琳和巴菲特并肩战斗,他们亲自动手打包报纸、粘贴标签,经常忙到凌晨3点,两个人才带着满身脏乱和疲惫回家。最终,所有的事情得以圆满解决,罢工和解了,尼克松政府垮台了。但是,《华盛顿邮报》大跌的股价,直到伯克希尔收购3年之后,才回到巴菲特买进时的价位。这项1060万美元的投资,到2005年市值成长为13亿美元,还不包括历年的分红。但是请注意巴菲特对市场先生的耐心:他在1973年投资《华盛顿邮报》,当时他的估值是4亿到5亿美元,但是直到1981年才达到了这个数字。价值可能会迟到,但是从来不会缺席。

从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巴菲特已经从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体系中彻底走出来了。更加重视经济特许权和管理层品质,并预期未来会带来巨大的利润增长。至此,巴菲特的第一桶金已经顺利的赚到了。而且他的投资体系也完全进化了。后来购买IBM,购买比亚迪,购买苹果,说明他还在持续地进化中。

94岁的巴非特,微笑的面对着镜头,好像在对我们说:我还在成长……

#投资能力大数据# #价值之道##价值投资之路#

标签: 巴非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