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证券资讯 >

观焦点:德国最著名的流浪汉是谁?为什么著名?

2023-02-16 13:53:12 来源:第一商业网

提起周末雅趣 |德国最著名的流浪汉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你知道周末雅趣 |德国最著名的流浪汉吗?快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资料图片)

记者与主持人瓦尔拉夫,以制作系列卧底报导闻名。2008年时,他决定乔装为游民,报导街头求生的这些无家可归者。为了拍摄这部影片,瓦尔拉夫必须寻求真正的流浪汉,真正有街头经验的人,协助他找到真正适合的地方报导,找到适合的人访问。因此他找上了布洛克斯。

那年圣诞节前,布洛克斯带着他,在寒冬街头寻找住宿的地方,指导他如何求生,并且带他认识来自德国各地的街友。最后,他们拍成了一部纪录片:《零度之下》。

因为在街头流浪的人里面,他是个异类。虽然没上过什么学校,却走进公立图书馆等可以使用计算机的地方,自学计算机技巧,一开始只是网络上写写日记,后来读者渐多,他便设了一个博客「没了家现在该怎么办?到哪去?如何活下去?」,整理他浪迹全德国所搜集而来的经验。

例如在暴风雪中的寒夜,要去哪里找到能够幸存之处,哪个收容所适合男性、女性、小孩,哪些公家机关可以求助,混街头的又有什么权利等等,帮助其他的流浪汉,学会求生技能,希望自己几十年的经验,能改变街头过多流浪汉的悲剧。

于是,这个他戏称为「穷人版旅馆指南」的网站,以及他为街头同伴做的其他照护工作,让他三度获德国奉献奖提名,也让他成为德国最有名的流浪者。因此,当记者想要亲身了解游民议题时,很自然地找上他。

之后,布洛克斯跟瓦尔拉夫成为好友,在瓦尔拉夫鼓励下,布洛克斯短暂住进他家,写了一本自传,不只谈自己的人生,也谈他对街头的观察,甚至对德国社会政策的批判。于是,一个畅销作家诞生了。

布洛克斯是个在不正常生活中的正常人。读这本书时,读者会感受到文字相当流畅──当然,另外一位编辑润饰的作家Albrecht Kieser,提供了不少协助。但是整本书读下来,还是可以看到作者的思路清晰。在广播电视节目上接受访问时,他的言谈也是条理清楚、口才了得。

瓦尔拉夫在该书序中写道,布洛克斯智力很高,是下棋的好手,可以参加巡回赛的那种程度。他们两人下了非常多局棋,他只赢了一次,那也许还是布洛克斯故意输他的,以免他不再愿意下棋了。

这样的正常人,却有着难以想象的不正常经历。布洛克斯的父母,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集中营中幸存,却始终无法克服战争的创伤。他说,在童年时,从未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未受到好好照顾,有时候他甚至必须睡在走廊上。他的父母内心,只有对人生的恨意而已,而自己的内在某种意义上,也跟着死去。

十几岁开始,他接触了毒品,并出入各青少年机构,遭受性暴力以及各种毫无来由的肢体暴力(后来他获得其中一间儿童之家的赔偿)。他自己如同一个「逃难者」。

20岁出头时,他母亲过世,住处被强制收回,他背着两大塑料袋的家当,住进临时安置处,却在隔天醒来时,发现自己被洗劫一空,他唯一的财产,量大塑料袋装的东西。

至今他不能理解,为什么人类竟能如此残忍,在他几乎一无所有的人生上,再拿走最后一个救生圈。从那之后,他浪迹在德国各城市街头,整整30年。

偶尔,在严寒的夜里,他必须求助社会机构,找到临时能够容身之处,但是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随着近年来流浪汉数量增多,收容所的容纳能力越来越吃紧。在《零度之下》里,他与瓦尔拉夫流浪于各收容所与警局间,常常被当成皮球提来提去。夜间的德国街头对流浪汉们来说,常常如同卡夫卡的城堡,某个入口就在那里,却怎么也走不进去。

即使走进去了,也不是毫无风险。除了遭窃、遭抢的危险外,收容所的床常常是湿答答的──可能有之前住过的流浪汉在此尿床。厕所也年久失修,常常关不起门来,甚至连门都没有。在许多这种机构里,流浪汉常被当成累赘、败类对待,布洛克斯称那是个「人类丧失尊严的地方」。

因此,虽然有少数人以为,浪迹街头是一种浪漫而自由的生活方式,这本书打破了这样的幻想。

他说流浪汉的生活,绝对不值得向往。除了毫无尊严外,近年来街头的暴力更加升高,人们对待流浪汉的方式也更加轻贱。这几年来,德国一直有纵火焚烧流浪汉的案件,不管是出于恶意或自以为有趣,都证明了布洛克斯所观察到的街头风险。

曾经,他有过重回正常生活的可能。他认识了女朋友,甚至一起生了一个女儿,只是这段感情,并没有圆满结果。他依然回到街头,不曾再与家人联系。但那也是因为命运使然,并非他热爱这种流浪生活。他说:「街头如此艰困,你得竭尽所能去求生。」

为了求生,他除了乞讨,也打零工,也曾犯罪,例如坐黑车、帮毒贩运毒、欺诈等等,也因而入过监狱。德国统一前没多久,他几乎走到绝境,企图自杀,但是后来改变了主意,求助医院,戒除了毒瘾。

此后他继续在街头流浪,只是不再为毒品控制。

在与瓦尔拉夫合作拍摄影片后,布洛克斯获得了人生的另一个机会。他写了这本书,阐述真实的街头百景,以及德国社会行政官僚体系的弊端。

这也不是传统的自传,不从头到尾讲述一个人的历史,不依时间顺序,而是一个一个故事串联起来。读者们如同见到一个舞台上说故事的人,语调冷静,不控诉谁,只是单纯带着读者,透过他的眼睛,从另一个角度观看富裕繁荣的德国。

正是经由这样的眼睛,我们抵达了无法抵抗宿命者的现场,破除「流浪街头是自找的」这样的刻板印象,进而能够勾动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反省,对他人的怜悯,以及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的感恩。

瓦尔拉夫在本书前言写道,非常保守地估计,德国约有335,000个无居所者──但是实际数据远高于此,根据协助无家可归者联邦工作协会估计,德国很快地将有百万人无家可归──从2012年到2014年,增加了18%。

而他在拍完纪录片后也感叹,越来越多的流浪汉加入了街头,其中许多人甚至非常年轻,他们穿着一般上班族的衣服,提着公文包,看起来简直刚刚下班的人,如非头发凌乱,衣服污渍,简直无从辨别其与正常人的区别。这也提醒了我们,在这个劳动市场不安稳、房价与租金不断上升的时代(这几年德国房价每年上升10%-20%),失去一个屋顶的命运,离每个人都没有想象中的远。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这本书能够如此畅销。

即使笔调冷静,书中的那些生死、友谊、别离,时常让我读得动容,例如他曾经在动物之家认养了一只狗,在街头相依为命。当时,这个唯一的同伴,就是他人生的「屋顶」。

失去他的狗那个片段,总让我想起作家封许拉赫在《罪行》中的短篇小说《幸福》(后改编为同名电影),男主角流浪汉卡勒失去他的狗,在街头嚎啕痛哭的那一幕。

他确实是个带给他人勇气的人。他的书,让社会看到在「成功」的德国经济表现背后,有越来越多的「失败」者,在不被看见的角落受苦。他希望借着这本书以及其他的援助,能够为街友做点什么。

他见到许多街友在孤独痛苦中死去,他盼望该书的版税,能让他建立一个陪伴街友临终的医疗收容所,一个人类无需因为失去屋顶也跟着失去尊严的地方,让这些无家可归者能够在生命最后一段路程,有人相陪。

为什么他要这么做?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需要保护的人,就该得到保护」。

《人生头上无屋顶》书名改自一句德国成语:「头上有屋顶」。这句成语表示人有安身立命之居处。

他的人生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屋顶,无法安身立命,而他见到同样命运的他人,忍不住地说:「人都值得再有一次机会,有些人,甚至需要两次。」这本书给了他再一次机会,或许也能给予其他人机会。他期盼读者能给予流浪汉尊严,直视他们的眼睛对话,把他们当成完整的人,仅仅是少了屋顶的完整的人。

在他不断向下坠落的人生,他却一直试着拉住那些坠得更快的人。我对这样的人充满敬意。

标签: 布洛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