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证券资讯 >

拼多多是否值得投资?拼多多的优势是什么?-每日时讯

2023-03-06 13:42:08 来源:第一商业网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知道逻辑哥:拼多多是否值得投资?是什么意思,其实他的意思是非常简单的,下面就是小编搜索到的逻辑哥:拼多多是否值得投资?相关的一些知识,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吧!


(资料图)

编者按:本文成文于2019年8月初,彼时拼多多19Q2季报尚未发布,因此文中大多数仍采用截至2018的数据,但并不影响核心的分析逻辑。

原文:本文想分析一下拼多多这家公司,以及其股票是否值得投资。

本文的逻辑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定性分析,先梳理一下中国电商的发展轨迹,希望能从中总结出电商发展的一般趋势,从而明确拼多多在电商发展浪潮中的战略定位,定性地评估拼多多的核心优势和关键任务。

第二部分是定量分析,通过拼多多及竞争对手的财报及市场公开数据等,论证拼多多的核心优势是否成立。这样的分析先不论正确与否,只是针对这家公司的分析,并不能保证其股票在市场中的表现,这是所有做基本面分析的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

1.定性分析

1.1 电商发展回顾

淘宝最初是以个人用户和小商家的物品拍卖起步的,是典型的C2C商业模式。随着销售量增加,原来的C端卖家自然成长为B端卖家,大量的线下经销商开始在网上开店;由销量带动,创立自有品牌的方式催生了一批“淘品牌”。

与此同时,随着消费者在线购物习惯的养成和流量的大幅增长,各品牌开始在淘宝开设官方店,最终促成了天猫的诞生,也使淘系的重心从C2C转向了B2C平台的方式。这一转变事实上回归了商品流通的本质,实现了大多数商品销售“线上化”的过程。这一“线上化”过程的另一个佐证就是国美苏宁等线下零售巨头的没落,最终苏宁大力发展线上、与阿里联姻、收购PPTV扩大流量入口等等,因此才得以继续保有在零售领域的地位。

再说说京东,京东的核心模式是B2B2C,即京东客户无比信任的“京东自营”。在电商假货泛滥的时代,“京东自营”标签即是质量的保证。与旧有的线下模式进行类比,天猫更像是商场,划分店面,各商家入驻;京东更像是大超市,进货卖货。当然到了现在,各家模式混杂,阿里也有了猫超,京东也有非自营的店铺。因此几大电商平台殊途同归,各有优势。

在电商发展过程中,O2O曾经炒得火热,这是为了弥补那些只能在线下消费的形态无法完全线上化的问题,比如餐饮、电影等。于是围绕餐饮等行业的团购业务应运而生,猫眼等在线购票平台也发展起来。

在消费者逐渐习惯了线上选择餐厅、移动支付之后,伴随着物流快递体系的成熟,外卖平台粉墨登场。最近一两年比较热的概念是阿里提出的“新零售”,电商巨头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线上,而是借助其线上积累的技术、流程、口碑、流量等引入线下实体店,抢占线下消费的场景。

以上是电商发展的主线,在主线之外,一直有其它一些分支。一类是行业细分:比如早期的当当和京东,现在大量的水果生鲜平台等等;另一类是消费群体分层:比如,针对追求品质理性消费的都市白领,网易严选、小米有品等自有品牌,比如针对追求极致性价比的拼多多;还有目前大量其它非电商平台将自己积累的线上流量以电商方式变现,比如虎扑、知乎等一系列的社区类平台也开始涉足电商。

1.2 电商业务模式分析与发展趋势

电商发展到今天,逻辑哥认为“新零售”是一个更为准确的定义,所谓电商发展的每一个新的阶段都是在填补原有阶段相对于传统零售的空白,从而逐步完成“新零售”的拼图。

而“新零售”的盈利模式、要解决的问题都并没有跳出传统零售的范围,其盈利模式只有两种:一种是卖场模式,平台让商家入驻,赚的是广义上的“租金”和广告营销费用;另一种是中间商,就是进货卖货,赚取差价;而这两种模式的核心衡量都是流量和转化率。这也是流通型企业的基本业务模式(关于流通型企业可能要另外写文章讨论)。

流量比较容易理解,从网页端到移动端,从静态页面到直播,流量一直是电商争夺的核心,谁掌握了流量谁就具备了电商变现能力。比如阿里就一直是流量为王,创造双11购物节、对天猫品牌的严格要求、以及强制商家二选一等等,这些都是在流量上的强势争夺。

转化率相对更复杂一些,各平台拼的还是一个购物体验,而购物体验主要由商品丰富度、需求匹配准确度、性价比、物流质量、售后服务等几个因素决定。因此无论电商形式如何变化,其内核仍然是一样的。

内核虽然没有变化,但还是有两个可以观察到的明显发展趋势:互联网泛电商化和商品流通泛电商化。

互联网泛电商化是指所有互联网2C公司都开始涉足或计划涉足电商,其原因是这类公司已经不满足于将流量通过广告变现,而希望采用更直接的方式变现,那就是电商。

这种变现冲动并不是新鲜想法,只是若干年前运营电商还是一个高成本高投入的事情,远不如卖广告挣钱,而现在移动支付的普及,全国范围内物流配送体系的成熟,使开展电商运营的门槛大幅降低。

这一趋势导致的结果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碎片化,原来一个人想要买东西,可能需要先在手机上打开淘宝或者京东的APP,而现在在使用其它APP时被激发了购物欲望,可能直接就能通过当前APP下单完成购买动作。这类消费行为与使用场景密切绑定,将原来的消费的单一入口流量分散了,而这种方式也更符合正常的消费行为模式。

商品流通泛电商化,从纵向来说,是指电商在从商品生产到抵达终端消费者手中整个流通过程中覆盖面越来越广,从横向来说,是指越来越多的品类被电商所覆盖,同时覆盖更多的消费群体,这可以说是电商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流通过程的泛电商化会带来两个重要的结果,一个是线上线下一体化,另一个是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被进一步压缩。

这两个发展趋势并未完成,而是在进一步演变中,这种量的演变很有可能催生出新的电商模式。

1.3 拼多多的优势

拼多多以低价而著称,给大家的印象是针对下沉市场的“低价低质”产品,低价是事实也是优势,低质是否事实,一直有争论,而拼多多平台上的假货问题也一直是大家关注的核心,所有这些现象像极了初期的淘宝,不是新鲜事。

因此,按照逻辑哥已经看到的淘宝发展路径,拼多多也必然采取类似的措施,比如打假,比如努力吸引品牌入驻,向“高价高质”的品类扩展等等。如果仅仅按这样的剧本进行,我并不认为拼多多可以成功,按照强大对手所熟悉的套路来打败它,这是武侠小说的情节,不是商业世界里值得预期的事件。

拼多多另一个标签是“拼团”,靠微信流量的加持,和拼团的社交方式裂变,拼多多完成了最初的流量积累。但这也不是宽阔的护城河,阿里京东的拼团产品都已上线,而且尤其是阿里,有早期淘宝的运营经验,对下沉市场、低价品类的玩法毫不陌生,在拼团模式里几乎可以说是看着拼多多的作战计划在和拼多多打仗。

那么拼多多的机会到底在哪里?拼多多到底有没有优势和机会去和阿里京东竞争?我们要回到之前对电商业务逻辑和发展趋势的分析。

电商的核心是流量和转化率。流量也是拼多多到目前为止最亮眼的指标,拼多多流量的快速的增加主要依赖三个因素。

第一个是由于商品流通泛电商化使得电商的总流量大幅增加,拼多多使得很多小生产商的产品能够通过电商实现销售,覆盖了更多的品类,诸如很多长尾的产品和农产品,同时覆盖了下沉市场的更多消费群体。

第二个是由于互联网泛电商化造成的流量溢出,消费者的线上购物习惯已经不局限于阿里和京东,而逐渐接受和习惯其它平台和不同的购物方式。

第三个就是拼多多创造性的流量获取方式,拼团模式只是其中一种,作为一个做游戏起家的创业团队,不可避免地在平台中引入了游戏或者游戏的运营理念来获取和留存流量。先不讨论这些新的获取流量的手段是否好,或者是否可持续,至少表明拼多多不局限于传统零售采用广告吸引流量的方式,而采用灵活的更具想象力的多维方式。

再来看看拼多多在转化率和购物体验的要素方面的成绩怎么样。商品丰富度不输于阿里京东,需求匹配准确度也非常高,性价比是其标榜的核心,这三项指标至少在拼多多目前的客户群体中,是可以和阿里京东相抗衡的。

物流是很多分析师认为的拼多多短板,因为京东有自建物流,阿里有菜鸟,而且入股了多家快递公司。而逻辑哥认为除非阿里及其物流盟友对拼多多采取恶意竞争的手段,否则长期来看物流并不会成为这场战争的关键。

电商平台自建物流是基础物流体系薄弱的特定时期的产物,一般的物流企业在电商没有蓬勃发展起来之前,由于业务量不稳定不饱和,很难有大的发展,而电商平台又对不成熟的物流服务不满意,所以自建物流体系可以构成电商平台的比较竞争优势。

但是现在中国的物流体系建设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泛电商化所带来的流量也并不完全局限于一两家大的电商平台,采用独立的物流服务商符合行业分工的趋势,是更高效的运转方式,这种方式在仅局限于一二线城市市场的优势还不明显,当扩展到更广阔的下沉市场时,电商平台自建物流是一件极其不经济不现实的事情。所以长期来看,我并不认为物流是拼多多的短板。

售后服务是对于小商家的平台是一个难题,因为消费者会有“小商家不如大商家”售后服务好的刻板印象。目前电商的售后服务主要还是集中在退换货上。对于客单价低的商品,退换货的成本确实相对较高,但只要总体退换货率不高,在退换货操作上小商家往往比大商家更干脆,因为这样更节省他们的时间。而退换货率高的商家,慢慢就被平台所淘汰了,因此最终留存的商家一般不会有显著的售后服务问题。

总结下来,拼多多的核心就是流量,其快速发展和赶超阿里京东的关键问题也是流量。只要其流量增幅持续,获取和留存流量的能力可持续,那么未来就是值得期待的。

1.4 拼多多的定位

拼多多的定位不就是在电商平台里坐三望二争一吗?逻辑哥认为站在电商平台的赛道里看,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打破电商平台这个限制,这个说法就不对。先不讨论拼多多对自己是如何定位的,我们来看看跳出电商平台这个圈子来,拼多多及其竞争对手应该如何定位。

这里的分析需要稍稍扩展一下,谈谈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四种模式:资讯、社交、游戏和电商。早期的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都是资讯类,提供新闻,积累流量后靠广告变现。后来新浪做微博转社交了,网易做游戏更加成功,近几年也涉足了电商,搜狐没有积极转其它模式,所以活得比较惨。

腾讯是社交和游戏的霸主,资讯和电商在早期涉及过但都不成功,现在都以投资的方式参与,京东和拼多多都算腾讯的小弟。阿里是电商的巨头,但涉足其它领域都不成功,也就是业界常说的“没这个基因”。百度本质上是资讯,但由于占据了流量入口,使得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活得很滋润。

这四种模式的相同之处是对流量的渴望,没有流量就全是无源之水。不同之处是,游戏和电商天然是可以自我变现的,这也是为什么靠游戏的腾讯和靠电商的阿里发展一直很好。

资讯和社交一直在挣扎着寻找自我变现的方式,在这一方式出现之前,资讯和社交所依赖的唯一可靠方式就是卖广告。而上文提到的互联网泛电商化趋势,是大家发现电商的门槛减低了,以电商方式变现成为可能,所以其它几种模式的互联网玩家也开始涉足电商,这时大家其实就是在比拼流量。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新崛起的互联网玩家从一开始就不局限在一种模式下,最典型的例子是字节跳动,同时拥有资讯和社交两个模式的顶级流量资源。这么好的流量资源如何变现?

虽然新玩家们在资讯和社交模式下也慢慢探索出了一些其它的营收模式,比如知识付费和视频主播分成等,但如果有一天字节跳动这样的流量新贵想用电商来变现,试问哪个电商平台敢小看它?

因此,我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成熟,电商从一种行业类型变成一种商业模式,并不是电商平台才能做电商。所以阿里京东拼多多们的竞争对手不只是彼此,还包括更多的握有大量流量资源的其它互联网平台。

回到拼多多,我的结论是,如果拼多多定位为一个电商平台,只在电商赛道以电商的逻辑来竞争,最好情况是中国第二,几乎看不到撼动阿里的可能。拼多多只有打破局限,跳出圈子,尽一切可能的互联网模式把自己变成流量巨头,才有可能成为能和阿里掰掰手腕的玩家。

2. 定量分析

在定性分析中,反复强调了一个结论:拼多多的优势是流量,未来发展的关键也是流量。这里说出这句话好像非常地显而易见和直白,因为互联网企业何时不是靠流量支撑呢?

但当我们翻看企业财报和新闻的时候,往往会迷失在五花八门的指标和比较之中。因此,定量分析要带着定性分析的结论去看,在纷繁的数字中只去找与其发展核心逻辑最相关的指标。

2.1 活跃消费者

拼多多的活跃消费者数量在2018年就超过了京东,这也是市场热捧的因素之一。但拼多多的客单价很低,以活跃消费者数量为标准而称拼多多为中国电商第二的说法太过牵强。以目前拼多多的活跃数量发展趋势,以及其仍主要专注下沉市场的特点,当其活跃消费者数量超过阿里时,才能算是一个里程碑。

2.2 MAU

MAU即月活,月活只考虑访问量,未发生购买行为的也会计算在内。考察月活指标是基于上文对于电商竞争局势的判断,需要跳出电商与其它赛道对比一下流量。

微信是没有悬念的冠军,淘宝的数据没有叠加支付宝,支付宝月活大概在6到7亿,因此从流量维度来看,阿里和腾讯也是当之无愧的TOP2。百度相对头条系已经没有绝对优势了,离阿里和腾讯的差距太明显,BAT确实不能相提并论了。

和活跃消费者数量不同的是,淘宝在MAU指标上对京东和拼多多的优势更加明显,这说明“逛”淘宝的用户更多,不难想象浏览淘宝已经是很多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一项娱乐休闲活动;京东的用户的购买行为目的性更强,大多只是在有明确购买需求时才使用;而拼多多介于两者之间。

因此,分析拼多多不能忽视MAU的数据,因为在泛电商化的趋势下,需要缩小与淘宝及其它赛道选手的流量差距。

2.3 GMV

GMV是电商必看的指标,但我觉得现阶段对拼多多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GMV是“果”,不是“因”,拼多多应该专注在更源头更关键的环节。

2.4 成本

因为现阶段拼多多是亏钱的,所以成本的分析主要是看目前的趋势是否可持续。因此我们来看看拼多多的增长及主要成本数字归1之后的趋势情况。

首先,营收的增速大于成本增速,至少说明在保持趋势的条件下盈利是可预期的。其次,营收的增速远大于活跃消费者的增速,说明拼多多用户平均实际发生的购买金额快速增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在成本分解中,营销成本的增速是明显低于营收增速的,这说明持续烧钱的效果是积极的,是有明显的正反馈的。但是,研发及管理成本的增速有点超出我的预期,而且从绝对数值上看,在2016年,研发及管理成本是营销成本的1/4,但2018年,研发及管理成本已经超过了营销成本的一半。

这里比较难以判断究竟是公司规模增长后管理能力的落后导致成本上升,还是新的获取流量手段(比如游戏)的前期研发投入上升。

总体而言,拼多多的数据是能够印证和支持其现阶段的核心发展逻辑的,虽然不难预见在到达一定的规模后,增长速度会下降,但只要不是显著失速,且能保持营收相对于成本和流量的增长优势,就仍是一个有成长故事可讲并有巨大想象空间的公司。

相反,如果这一核心逻辑不再被数据所支撑,拼多多将遇到一个厚厚的天花板,而且这个天花板有可能是其永远打破不了的。

3.估值

经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逻辑哥也没有什么新颖的结论,只是确定在目前拼多多仍然是中国电商乃至互联网领域中最具想象力和发展空间的公司之一。那么现在拼多多的股价是高估还是低估?在这个价位是否值得入手呢?

拼多多还没有盈利,所以无法用传统的PE来衡量。可以采用纵向和横向比较的方式大致确定拼多多的估值。

纵向即是自己和自己比,简单来说,只要拼多多的核心发展逻辑没有发生变化,任何低于其发行价的价格区间都是可入手的。

横向比较就是和竞争对手比,比如京东。拼多多的活跃消费者数量已经超越并肯定将甩开京东,从而向阿里靠拢,随着其用户平均购买金额的提升(不一定是商品价格的提升,也可以是购买频次的提升),逻辑哥认为拼多多市值在超越京东之前,都是可买的。

标签: